Oriental Daily

網上消息紛雜 白紙黑字作實

楊字雄還記得,《東方日報》創刊時,本地沒有廠商願意將報業輪轉機賣給公司,他與前廠長只能越堤到新加坡購買當時最先進的CTF機器,再從歐洲引進二手報業輪轉機。從CTF到直接製版(Computer to Plate,簡稱CTP),前置作業所需人力已從20至30人減少至2人;開機印刷的機器也從全盛時期的25台變成只開啟2台;印刷時間也從早年需要工作到凌晨變為凌晨前就收工。種種的跡象早已顯示出印刷業正走在下坡。

楊字雄坦言,早已有心理準備。「我們阻止不了工業的發展,任何科技的進步都是好事,如果沒有進步就代表我們的生活一直處於瓶頸。」他揚了揚手中的智能手機說,電子化實在帶來太多便利,大家早已適應這樣的資訊接收方式。

「當社交媒體上的新聞已經傳通天,但傳統紙媒卻要按部就班印刷出版,速度肯定比別人慢一大截。」他認為印刷生涯中最為緊張的一次,是2018年大選開票日。晚間陸續開票的時候,其實已經能預測到最後的贏家是誰,但成績遲遲未公佈,印刷廠也只能一直待命,等到凌晨2、3時,才決定開印。「雖然紙媒比較慢,但依然有讀者等著翻閱隔天的報紙。他們認為網上消息紛雜,無法分辨真偽,只有報紙刊登的才能作實,這也顯示出紙媒在大部分人心目中的『江湖地位』。」

只是,在人手一機的年代,大家不得不承認,新媒體才是當下主流。「其實沒什麼好可惜的,(轉型)只是載體轉換而已,內容依舊、『地位』依然保持不變。大家都需要一點時間去適應。」

如今,依然販售報紙與雜誌的商戶在雪隆一帶可說是難得一見。圖中這家店舖碰巧開在茶餐室隔壁,過往的早晨,食客們都會習慣性先購買一份日報,帶到茶餐室入座、點餐,再慢悠悠地翻開報章,同時享用精神糧食與熟悉的晨光美味。

隨著時代變遷,資訊的載體不再僅限于經印刷出版的書報,陪著大家吃早餐的也不再是報紙,而是滿載多元消息管道的智能手機。店家透露,從前每天平均可售出兩三百份報紙(含中文、英文、國文、泰米爾文各家報館報章),如今榮景不再,每日販售30份已經是頂限。

國內財經

zh-my

2021-04-16T07:00:00.0000000Z

2021-04-16T07:00:00.0000000Z

https://orientaldailynews.pressreader.com/article/282282438125837

INACTIVE Oriental Daily News